烧烫伤“急救防护”:减少疤痕形成的前提
烧烫伤是常见的皮肤损伤,其严重程度从一度(表皮红肿)到三度(皮肤坏死)不等。无论程度如何,急救阶段的处理都直接决定后续疤痕的形成风险。正确的急救措施能较大限度减少组织损伤,为后期修复创造良好条件。
烧烫伤发生后,主要原则是“冷却降温”。立即将受伤部位置于流动冷水下冲洗15-30分钟,或用冷毛巾湿敷。这一步骤能快速降低皮肤温度,阻止热力继续损伤深层组织。需注意,水温不宜过低(避免冰敷),以免冻伤;若伤口有衣物粘连,不可强行撕脱,应先用冷水浸泡后剪除周围衣物。
冷却后,需评估伤口范围与深度。一度烧伤仅表现为红肿、疼痛,无水泡,可涂抹含芦荟或凡士林的保湿剂,缓解疼痛;二度烧伤(浅二度有大小不等水泡,深二度皮肤苍白或黄褐色)需保护水泡,避免破裂。若水泡较小,可自行吸收;若较大或位于关节等易摩擦部位,需用无菌针头从底部引流,保留泡皮作为生物敷料。
三度烧伤(皮肤焦黄、炭化,痛觉消失)需立即就医,不可自行处理。此类烧伤可能损伤肌肉、骨骼甚至神经,急救阶段需覆盖干净无菌纱布,避免污染,同时保持伤口干燥,等待专业救治。
在急救过程中,需避免三大误区:一是涂抹牙膏、酱油等“偏方”,这些物质可能含细菌或刺激性成分,加重感染;二是用冰块直接冷敷,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,影响血液循环,延缓愈合;三是过早撕脱水泡皮或痂皮,这会暴露深层组织,增加感染与疤痕风险。
后续护理中,伤口需保持清洁干燥。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温和的消毒剂(如碘伏)清洁,避免使用酒精或双氧水,以免刺激新生组织。结痂后不可强行揭除,应让其自然脱落;若痂皮下方有脓液或异味,需及时就医,排除感染。
对于可能形成疤痕的区域,早期处理至关重要。愈合后1-2周可开始使用硅酮类疤痕贴或凝胶,通过压力与保湿作用抑制增生;若疤痕位于关节或活动部位,需佩戴弹性绷带,减少活动时的牵拉。
烧烫伤的急救防护是一场“时间赛跑”,每一步的正确处理都能为后期修复争取主动。从冷却降温到伤口保护,从避免误区到早期处理,只有科学应对,才能让疤痕的形成风险降到较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