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口之外:决定留疤的多重变量大盘点
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同样是不小心受伤,有的人伤口愈合后皮肤光滑如初,有的人却留下了明显的疤痕;甚至同样的伤口,长在不同人身上,留疤的情况也天差地别。不少人会觉得,伤口的深浅是决定是否留疤的唯一原因——伤口越深,留疤概率越大;伤口越浅,越不容易留疤。但事实上,是否留疤以及疤痕的严重程度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伤口深浅只是其中之一。就像同样是轻微擦伤,有人愈合后没有痕迹,有人却留下淡淡的色素沉着;同样是手术伤口,有人的疤痕会慢慢淡化,有人的疤痕却会增生、变硬。要弄清楚哪些因素真正决定了你会留疤,就得跳出“伤口深浅”的单一认知,的角度分析影响疤痕形成的各种变量。

首先,伤口的类型和损伤程度确实是基础因素,但不只是“深”或“浅”那么简单。如果伤口只损伤了表皮层,比如夏天被树枝轻轻刮破表皮,或者轻微晒伤脱皮,一般不会留疤。因为表皮层的细胞生长能力很强,能通过自身的分裂和分化,修复受损的组织,恢复皮肤原本的结构和外观。可要是伤口伤到了真皮层,情况就不一样了——真皮层里有胶原蛋白、弹性纤维这些支撑皮肤的“骨架”,一旦受损,皮肤无法靠表皮生长来修复,必须调动成纤维细胞合成新的胶原蛋白来填补缺损,这个过程就容易留下疤痕。但除了深度,伤口的“形态”也很关键:整齐的切割伤,比如手术时用手术刀划开的伤口,边缘平整,愈合时细胞容易对齐生长,留下的疤痕通常比较规则、轻微;而不规则的撕裂伤、擦伤,比如摔倒时被粗糙地面磨破的伤口,边缘不整齐,还可能夹杂泥沙等异物,愈合时容易出现组织错位,留疤的概率会更高,疤痕也更不规则。
伤口是否感染,对疤痕形成的影响甚至比伤口深浅更重要。如果伤口在愈合过程中被细菌、真菌污染,就会引发感染,导致炎症反应加剧且持续时间延长。感染会让白细胞大量聚集在伤口处,释放更多的炎症物质,这些物质会刺激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,合成大量胶原蛋白,同时还会破坏正在形成的肉芽组织,导致伤口愈合延迟。比如一个浅浅的擦伤,如果没及时清洁,被细菌感染后化脓,愈合后可能会留下比原本伤口大很多的增生性疤痕;而一个较深但清洁的手术伤口,只要护理得当不感染,留下的疤痕反而可能比较轻微。所以,受伤后及时清洁伤口、保持干燥,预防感染,是减少疤痕形成的关键一步。
个人体质是决定是否留疤的重要内在因素,这也是为什么相同损伤下,不同人留疤情况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。其中,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——如果家族里有人容易长增生性疤痕、瘢痕疙瘩,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出现类似情况的概率会显著增加。比如有的家庭里,父母和孩子都容易在受伤后长出凸起的疤痕,这就是遗传因素在起作用。除了遗传,年龄也会影响留疤情况:年轻人的皮肤新陈代谢快,成纤维细胞活性高,修复能力强,但同时也更容易合成过多的胶原蛋白,所以年轻人受伤后留的疤痕往往比老年人更明显;而老年人皮肤里的胶原蛋白含量减少,成纤维细胞活性降低,修复速度慢,但胶原蛋白合成相对较少,疤痕通常比较平坦、柔软,也更容易淡化。另外,皮肤颜色也有影响,深色皮肤的人黑色素细胞活性高,伤口愈合后更容易出现色素沉着性疤痕,比如褐色或黑色的疤痕;浅色皮肤的人则相对更容易出现增生性疤痕,但色素沉着不那么明显。